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百科 >  >> 
每日报道:四川公安重拳打击涉大学生就业相关犯罪

时间:2023-02-06 20:04:12    来源:锦观新闻

去年2月,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,伙同17人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、应届毕业生和有培训需求的应聘人员,在求职平台上大肆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,通过一系列套路、陷阱,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,涉案金额达131万元……这是四川公安机关重拳打击、近期破获的一起涉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犯罪的典型案例。

“近年来,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,风险点逐步增多。”省公安厅经济侦查总队侦查三处陈增莉介绍,一些不法分子不断翻新作案手法,以“高收入、高回报、免费培训”为诱饵,有的骗取“服装费”“体检费”“中介费”;有的诱骗大学生“高息网贷”支付上述费用;有的以创业项目为名,引诱、强迫大学生参与传销、刷单、洗钱等非法活动,设下各种创业就业陷阱。


(资料图片)

为保护大学生就业创业合法权益,去年11月,四川省公安厅部署全省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打击专项行动,多措并举、精准发力,重点打击以就业、创业、招聘、培训、介绍工作为幌子,对大学生群体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、诈骗、合同诈骗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涉大学生就业创业陷阱相关犯罪。

据了解,在打击涉大学生就业相关犯罪方面,全省公安机关主动作为,成功侦破了一批重大案件。去年11月,成都公安机关破获一起以“国家项目”“阳光工程”向国家纳税为幌子,诱骗参与人缴纳“入门费”,通过发展下线获取提成的组织、领导传销案,抓获骨干成员。由于参与者中许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,公安机关对情节较轻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人员,依法进行了帮助教育和挽救。截至去年底,全省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招工类诈骗、合同诈骗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相关犯罪案件177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305人,涉案金额7045万元。

【新闻链接】

@大学生 就业创业路上要牢记“六防三要”

四川公安结合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常见多发易发案例,梳理总结出“六防三要”防范法,呼吁大学生在求职面试、就业创业、职业生涯中多注意避免踩坑。

六防:

一防招聘诈骗类陷阱。以高收入、高回报等进行包装,引诱应聘者成为“免费”劳动力,再无故解聘;或以招聘为名,要求应聘者提供个人信息,借机对本人及其家人、亲友实施诈骗;或以招聘需要资格证书为由,诱骗缴费参加线上培训,即使成功取得证书也不会被录用。

二防培训贷、传销类陷阱。以只需要参加付费培训、测试等为由,诱惑、胁迫应聘者贷款;或以招聘、创业项目为名,诱导、强迫应聘者参与传销等非法活动。

三防黑中介类陷阱。中介机构与不法企业串通,以报名费、介绍费、体检费、押金等为名,向应聘者收取费用,再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费。

四防非法试用类陷阱。无故延长试用期;或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只签订试用期合同,在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保只发放低廉的实习费用,试用期离职时要求本人承担违约责任等。

五防虚假承诺类陷阱。诱导应聘者参加升学培训、就业集训营等,再以各种理由拒不退费;或以“帮忙找工作”等为名,骗取应聘者所谓“好处费”“打点费”后,以各种理由推诿甚至失联跑路。

六防刷单炒信、跑分类陷阱。以不参加工作、边玩手机边挣钱、月入过万为噱头,诱骗应聘者参与刷单炒信、跑分等非法活动;或者诱骗应聘者在刷单炒信、跑分时缴纳保证金,而后以各种理由拒不退款甚至关闭平台隐匿。

三要:

一要提高防范意识。陷阱无处不在,意识不到就是最大的危险,大学生们应时刻保持警惕,三思而后行。

二要避免头脑发热。不要被高薪洗脑,天上不会掉馅饼,思考自己的能力能否配上那么高的薪酬。

三要增强法律意识。大学生在踏入行业之前,应当先多方探查此行为是否违法,如果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,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甦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冯嘉良 供图 四川省公安厅

标签: 四川公安

读图

X 关闭

X 关闭